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草原生态 >

围绕兴林富民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晋中

时间:2023-03-04 09:36:12 | 来源:晋中日报

围绕兴林富民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晋中

榆次区北山绿化工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林业系统紧紧围绕省政府提出的“三加三不减”要求,按照“双百公里林果带、千里林业生态圈”的总体布局,高标准实施工程造林,大力度推进产业开发,全方位加强林木管护,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六权治本”工作,不断提升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使各项工作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在省林业厅领导督查中,市林业局被评为全省林业建设一类市良好单位。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造林合格面积完成206万亩,全市林木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5.85%和23.27%。新建城郊森林公园13处、湿地公园7个,实现了县城周边公园全覆盖。在省级林业生态县创建工作中有6个县达标命名,数量居全省首位。祁县、太谷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命名为造林绿化模范县,林木种苗和干果经济林等产业,产量和产值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榆次区——全力推进“绿色榆次”建设步伐

“十二五”以来,榆次区加快建设“绿色榆次”步伐,全面加大造林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创新林业发展方式,实现了造林、生态、增收同步快速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区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2.8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06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到去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9.6%,林木覆盖率达到24%,较“十一五”期末分别提高6.2和6.24个百分点。2013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林业生态区”荣誉称号。

该区从2011年启动了城北山地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景观绿化工程项目,五年在北山完成造林5万亩。该工程被列入榆次区“十二五”重点工程,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引入现代造林技术,选用最适合本地生态建设实际的科学方案,为北山绿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到目前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平均成活率达到95%以上,保存率达到90%以上,累计投资1.2亿元,为全区净增森林覆盖率3.7%。

“十二五”期间,该区新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1.52万亩,总面积达到1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0万亩,干果平均年产量249万公斤,年产值950万元,干果经济林的发展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把庆城、乌金山两个重点林区森林防火道路建设纳入重点项目,从2012年起,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500余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森林防火道路建设。在庆城林场防火通道建设上采用“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林场实施”的机制运行,政府统一采购施工机具,聘请专业机械员,林场自行组织实施。到目前,该区已修通林区防火道路246公里,其中乌金山46公里,庆城200公里。

为使林场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向现代化发展,五年来,该区投入2098万元,购置了车载电台10部,对讲机176部,风力灭火机30台,防火指挥车3辆,运兵车4辆,防火巡查车8辆,新架设9个高清视频探头,建立了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实现林区远程视频动态监控。组建了1支100人的森林专业灭火队、148人的专业护林队伍和60人的乡镇半专业护林队伍,有效地增强了防范应急综合能力。

太谷县——种苗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太谷县县委、县政府把苗木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抓,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苗木产业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发展。“十二五”期间, 该县共新增苗木1万亩,苗木保有量已达到13万亩,去年出圃各类苗木1.2亿株,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该县取得的成效是:

——领导重视。“十二五”期间,该县县委、县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12年仅白燕万亩苗木花卉园区县里就投资800万元,修建15公里园区道路;2014年,对集中连片新发展育苗100亩以上,每亩奖励300元,500亩以上,每亩奖励500元;在科技支撑上,依托山西农大、省果树所等科研院所,积极引导农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

——强化培训。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每年“二月二科技节”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林业局牵头,并抽调了多名林业技术骨干,建成一支苗木花卉科技惠农服务队,深入到农民田间地头面对面提供服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并聘请农大姚延涛老师进行现场指导苗木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

——龙头带动。为了进一步提高苗木质量,该县成立了多种模式苗木专业合作社,调整品种,培育大规格的苗木,由大户牵头,促进苗木发展,提高抗风险能力。搭建起市场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发挥好市场先导作用。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效对接起来,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建设中做出了贡献。

——园区引领、规模扩大。依托丰富的苗木花卉,通过资源整合、项目捆绑,育苗园区化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以王村、白燕村为核心的2万余亩,南咸阳、南北张枣苗套种为核心的2万余亩园区。苗木专业村31个,千亩以上的育苗大户6户。在园区及专业村带动下,全县198个行政村均有分布,育苗面积达到13万亩,从事育苗生产的农户达到1.3万户,从事苗木花卉产业的人数达到4万余人。

——创新机制、促进发展。目前,该县正式注册的苗木花卉公司及合作社有157个,并形成了“育苗—起苗—销售—承揽绿化工程—专业养护工程”一条龙的产业链条,起苗专业队伍达到50多支、1500余人,经纪人达到300余人,绿化专业施工队60多支,施工人员3000余人。

祁县——全力推进生态强县产业富民战略

祁县自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林业合作组织示范县以来,县委、县政府为深入推进林业产业富民进程,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实现“生态强县、产业富民”的目标,制定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进一步协调落实,不断加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到去年底,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已注册151家,入社社员达到1.2万人,社员出资总额1.34亿元。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8家。

该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历经十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主要以造林育苗、干果经济林生产与加工、林下经济建设为主。2013年11月份,在祁县召开的首届山西省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暨林下经济发展现场会。与会代表先后参观了祁县子洪口农牧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祁县承旺紫金山林业专业合作社荒山造林、祁县为民核桃专业合作社干果经济林生产、嘉百岁中药材合作社林下经济、祥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经济林管理等。其经验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借鉴,在全省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山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祁县县城东部,规划总投资4.8亿元,总面积1.4万亩,其中湿地面积0.69万亩。公园从2011年批准建设至今,已完成投资2.7亿元,完成绿化30万平方米,完成河底防渗防冲刷、微地形岛屿、橡胶坝、园区循环路、栈桥拱桥、景观灯工程、北入口公园大门、亲水步道防护栏工程建设。此外在贾令桥至九沟16公里范围内栽植树木30万株,致力于实现绿色覆盖的景观效果。已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我市首家国家湿地公园。

在推进农村生态建设中,该县重点做好村庄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按照“村委申报,乡镇把关,林业局技术指导”的原则,项目村结合本村实际,建立和完善集体管护、承包管护、专人管护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管护机制,通过明确职责细化责任,使管护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秋季造林结束后,县林业局组织人员对各项目村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村庄,既不支付绿化费,还给予乡、村两级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完成。

平遥县——加大力度管护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近年来,平遥县加大力度对森林资源进行管护,在宣传力度上,全县设立了5个大型森林防火宣传牌、469块中小型宣传牌。在中小学校开设了森林防火知识教育课,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手册、传单、标语、流动车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在工程管理上,以合同的形式明确职责,每年开展工程建设评比活动,奖优罚劣。在林业执法上,依托森林公安人员,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严厉打击偷砍滥伐、毁林采石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提高人们护林爱林的意识。加强管护力度。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书》,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助政策,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对面积小、不集中的未成林地采取“天保”管护员定点巡护与巡逻队流动巡护相结合的管护模式来完成管护。

为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该县还建立健全了五大体系:一是健全了组织指挥体系。以县组建了森林防火指挥部,由县长任总指挥,相关24个单位为成员,明确职责,成立了县森林防火办公室,确定专人开展日常工作;二是健全了监测体系。投巨资安装了森林防火红外线远程林火监测系统,成立了防火监控室,实行全方位监测。同时加强了护林员、巡逻队的巡护监测,构筑了立体防火监控体系,有效确保了火情的早发现、早处置;三是健全了防控体系。在进入林区的主要路口设置了9个防火检查站,配备望远镜20部,每个站点都配备了专职检查员,严控火源进山;四是健全了防扑火队伍体系。全县投资350万元,组建了100人的森林防火应急分队,常年驻扎在林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配备了11辆运兵车、巡逻车和相应的灭火器材,承担火情应急处置工作。县林业局防火办实行24小时轮岗监控,全天候进行红外线远程林火监测;五是健全保障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森林防火工作,目前,全县共有13个器材库,库内各种防火设备齐全。同时,近年来多方筹资,修建防火通道220公里,为森林防火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介休市——核桃经济林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介休市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全面提升林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确定建设10万亩核桃经济林基地,重点布局于有资源禀赋的6个丘陵山区乡镇的120个村。规划区内,总人口10万人,到2020年底,实现人均一亩的目标。基地建成后,全市10万亩核桃经济林亩产可达100公斤以上,总收入可达2亿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在建设10万亩核桃经济林基地中,该县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在发展核桃经济林上实现“五化”,即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品种化栽培、标准化生产、项目化推进。

——在发展核桃经济林上实行“六大”造林机制,即政府引导、全民投资、工程造林、部门服务、镇村管理、农户所有。

——在发展核桃经济林上落实“七项制度”,即合同管理制度、专业监理制度、联合验收制度、苗木准入制度、禁种高杆作物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和勤政廉洁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是指市林业局代表市政府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无论是栽植还是养护,双方均按合同办事。“专业监理制度”是指林业局公开招聘具有监理造林工程资质的专业监理公司,对工程栽植及养护进行全程监理计量,直至工程竣工结束。“联合验收制度”是指由市监察、财政、林业部门、乡镇、村、监理公司、施工单位七方对核桃经济林工程进行验收,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苗木准入制度”是指核桃苗在进入工地之前,必须经过林业部门、监理公司的检验。无“四证一签”的一律不准栽植。“禁种高杆作物制度”是指栽植核桃树后,农户不能再种植高杆作物,以保证核桃苗有充足的阳光,农户只能种植如豆类等低杆作物。为保证农户利益不受损失,市政府每年每亩补助农户300元,连补三年。“联席会议制度”是指市林业局定期不定期召集乡镇、村及施工单位召开联系会议,协商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问题,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在发展核桃经济林上要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分步实施。“十二五”末,该市核桃总面积已达6.5万亩,总产量达90余万公斤,农民收入1800余万元。

灵石县——咬定青山不放松 狠抓核桃促富民

近年来,灵石县立足实际,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中,把核桃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进行培植,围绕提质增效,强化科技支撑,夯实基础管理,全县上下打出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实施保险、园区建设等系列“组合拳”,强力推进核桃产业发展。到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30余万亩,去年总产值达到16020万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990元。该县采取的措施是:

——政策推动,多方调动和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立了核桃产业发展领导组,将核桃产业作为“三农”工作年度考核的重头,明确规定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同时组织人员到河北临城、平山,山西汾阳、永和、太谷、潞城等地学习经验,并在全县有针对性地推广。

——夯实基础,全面实施低产林改造。该县针对核桃产业存在的重栽轻管、品种混杂等问题,先后开展了低产林改造,对幼树进行管护。近年来,对新植幼树在定干、培养树形的基础上,加强田间管理,定期除草,合理间作,新筑保护带,促进幼树健壮生长;对新植核桃树进行管护,先后在宜林地新植核桃林2万余亩。县委、县政府加大督查力度,组织了两次督查验收,全县各乡镇排名打分,以促进核桃产业建设。

——科技添翼,助推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该县常年聘请核桃技术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去年通过统一考试,公开聘用了69名技术服务队员,组建起11支县乡技术服务队。各支技术服务队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建立马和乡张蒿核桃科研基地分区品种园150亩,先后聘请有关专家,组建了核桃抗晚霜品种选育科研课题组,研究确定了清香、金薄香、灵石2号等适宜品种。

——保险助力,为农户撑起减灾“保护伞”。近年来,该县采取“财政+农户+保险”的模式,全面推行挂果核桃林政策性保险。到去年,全县挂果核桃树参保农户达到2869户、面积2.2万余亩, 4月上旬发生了两次轻霜冻,7月下旬部分乡镇又遭受冰雹灾害。县林业局协调各保险公司开展理赔工作,为农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67.4万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