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草原文化 >

菏泽:多数花农在家待售 催花牡丹何时借力互联网

时间:2023-01-04 18:36:09 | 来源:牡丹晚报

菏泽:多数花农在家待售 催花牡丹何时借力互联网

随着春节临近,催花牡丹市场日渐红火。作为菏泽一张金质名片,催花牡丹历来在我市花卉市场中备受热捧。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在如今的电商时代,虽然有部分花农打算借力网络,但我市催化牡丹的销售渠道并没有搭上电商的“顺风车”。除了“下广”催花外,多数花农在本地培育的催花牡丹大多在菏泽本地市场上销售。记者了解到,无论是从催花牡丹客观的培育周期上,还是花农在种植条件的制约上,催花牡丹尚不能规模性地形成“互联网+”。昨日,牡丹晚报记者走进温室大棚,去聆听花农们的心声。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牡丹区牡丹办事处的赵楼村,这里是菏泽催花牡丹的主要供应地,很多村民都在种植、培育牡丹。虽然天气寒冷,但菏泽市天香园艺研究所的花棚里却温暖如春,牡丹种苗也已露出小小花苞。由于每天要待在大棚里十余个小时,在大棚里,花农李华和侯长景仅穿着单衣,小心翼翼地在花苞周围涂抹“药水”。

“催花牡丹对株苗的要求比较严格,不然,催出来的牡丹花型、色泽不好。”李华一边涂抹,一边介绍,催花牡丹的株苗生长期一般在五六年,一定要花芽饱满,枝条粗壮,整棵株型比较圆满,没有病虫害,根系发达,这样才能保证培育出的牡丹花大色艳;而正是因为催花牡丹培育周期长、技术高,每年春节出棚的牡丹数量有限,通过“时间差”培育的“元旦”牡丹更是稀有。

在记者与李华的交谈中,花棚里断断续续来了多位前来咨询的买家。“今年行情很好,等到销售旺季到来,客商会直接到花棚里购买牡丹。”李华告诉牡丹晚报记者,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前来预订、咨询的客商,根本不用愁销路,但前来咨询的客户多是菏泽本地人,除了“下广”牡丹,很少有催花牡丹远销。

“虽然菏泽的催花牡丹闻名于全国,但是因为催花牡丹要求的技术和成本高,而且难运输,除了广州以外,多数花农的牡丹都在本地消化了,很难走出菏泽。”侯长景说,“而且,‘下广’牡丹也是花农千里迢迢奔赴广州,在外地培育的,很少有本地培育的催花牡丹远销。”

“家庭作坊”模式和培育面积受限,成为扩大规模的绊脚石

记者了解到,花棚面积的大小成为我市多数花农扩大催花牡丹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在赵楼村催花牡丹量大一些的花农共有1500到1800盆催花牡丹,少一些的也在1000盆左右。

“我们也想增加催花牡丹的盆数,但是花棚的面积有限。”种植1600多盆的花农赵文东告诉牡丹晚报记者,除去人员进出的通道及维护牡丹所需的过道,花棚里仅剩下放置锅炉和空调的空间。

家庭式的生产销售模式也成为制约催花牡丹产业发展的另一绊脚石。我市花农大多采用家庭式的生产销售模式,而维护催花牡丹的过程较为辛苦,有的花农吃住都在花棚。

“催花牡丹的维护是项技术活,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李华介绍说,花棚里的温度、阳光都需要很好地把控,虽然可以雇人来做这些工作,但亲力亲为更放心。

欲搭借“电商”的顺风车,尚有一定距离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牡丹本身的生长周期长和花农培育条件受限,催花牡丹批量不大,在销售环节仍然采取最原始的销售模式:看花——交钱——买花,或者:看花——订单——交钱——买花。多年来,我市花农大多采用家庭式的生产销售模式,多数“坐在家门口等饭吃”,在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上明显不足。

“2007年,我们也尝试过网络销售,可效果并不理想。”李华告诉牡丹晚报记者,根据他掌握的情况,在菏泽,花农通过网络销售催花牡丹的不是很多。牡丹晚报记者了解到,在网络上虽然存在不少销售催花牡丹的网站和商城,但多数是充当“中介”的角色。

究其原因,李华分析,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通过网络购买牡丹,买到假货的可能性要大一些;通过网络销售,运输是个难题;多数花农年纪偏大,对新兴的销售模式认知有限。

自“互联网+”的口号吹响后,各个行业都开始向互联网迈进,如何形成“互联网+催花牡丹”也成为花农们思考的方向。“每一位花农都想扩大规模,想让催花牡丹销售得更远,但因为培育量、成本等原因,短期内还无法实现。”李华说。

(来源:牡丹晚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