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动态 >

江苏天福湿地公园因地制宜保护生物多样性

时间:2022-11-09 10:36:07 | 来源:中国环境报

江苏天福湿地公园因地制宜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一片生机盎然

从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出发,工作人员戴小华开着电瓶车开始了一天的科研监测。穿过沿沪大道,进入一条小路,近处是稻田和果园,远处是苏式的石桥和民居。

在天福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内,河道已经贯通形成自循环,以河岸线为基础,向外拓展10米~30米范围,种植了生态防护林,一只只牛背鹭会从这棵树上飞到那棵树上。如果没有穿过沿沪大道,没有听见高铁驶过的声音,仅仅就看看管理处所在的桥苑公园,也许看不出天福湿地公园与其他湿地公园的区别。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建设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显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勇气。

不一样的湿地公园

道路穿插,却不影响生物迁徙

京沪高铁、沪宁铁路、沿沪大道和正在建设的沪通铁路,将8平方公里的天福湿地公园分割成了井字形。

道路交通将生态环境破碎化,这样的地方能被称作湿地公园吗?这样的疑问在天福湿地公园申报国家湿地公园时,就受到了大多数评委的质疑。

回忆起当时申报的情景,天福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卓亮依旧记忆犹新:“以往所见的湿地公园,可能水面比较大,环境非常好,但我们的湿地公园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特别是公路、铁路的建设会影响动物迁徙的廊道,这样对湿地公园的物种,尤其是苏南区域的原生乡土物种都有可能造成很大影响。”

可是目前国家在建设高铁、公路等基础工程时,会有很多地方出现生态环境的破碎化。“对于这样的破碎化,我们又该如何通过生态化的手段将影响降到最低呢?”卓亮说道。

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天福湿地公园特别对于生物迁徙的廊道做了设计。据卓亮介绍,由于新建沪通铁路隔断了保育区和其他功能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清除工程区内的植物,建成后土地裸露,动物迁移缺少庇护。所以公园建议在铁路高架下恢复低矮灌木林,既不影响铁路安全,又可以构建生物廊道,为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迁移提供迁徙通道。

作为除云南红河湿地公园以外的第二家水稻田湿地公园,天福湿地公园最终获得了评委们的支持。2013年底,天福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这种前瞻性的思路,这种敢于尝试的勇气,并不是在申报国家湿地公园时的灵光一现。早在2006年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进行总体规划时,就明确要将天福湿地公园所在的8平方公里土地进行保护,而这片区域占花桥经济开发区总面积的1/6。

打开谷歌地图,利用卫星图像查看天福湿地公园的位置,它的四周被众多蓝色屋顶的区域包围着,这些区域都是工业集中区。2012年,花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将整个天福湿地公园所在地的总体规划又做了一个调整,希望将原先的生态涵养区再提升一步变成国家级的湿地公园,而这一步提升也体现了管委会本身的决心和勇气。

“当时,花桥经济开发区的住宅用地,最高拍卖价是每亩600余万元,8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1.2万亩地,它的价值之高可想而知。在2012年时能拒绝这样的经济诱惑,把它变成生态保护区,尤其是国家湿地公园,是需要政府下很大的决心的。”卓亮告诉记者。

不一样的运营管理

不靠旅游,靠水稻盈利用于保护

在整个天福湿地公园的区域内穿行,并没有看到大量的游客,这和有些湿地公园的人满为患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对公园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介绍的时候,工作人员也并没有把发展旅游摆在首位,而被提到最多的词是“保护”。

可是保护的钱哪里来,运营的钱哪里来,如何保持正常运营?卓亮解释道:“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一定要投资很大,不是说一个公园的建设就要投资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湿地公园最重要的目标在于保护,而不在于开发、建设。有些湿地公园投资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开展旅游业,要进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相关的酒店宾馆、旅游设施等。这块资金我们是可以节约投资的,只要在现有基础上加以保护和利用就可以了。”

为此,卓亮为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公园管理处所在地的桥苑公园有3个大水面,环境也很好,和传统印象中的湿地公园相似,这样占地1200亩的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的投资大约为2000万元~3000万元,很多绿化植被都是原先保留下来的,大水面也不用开挖,本身就是沪宁高速取土留下来的。而整个8平方公里的区域,如果仅仅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角度来看,投入的资金大约在5000万元~6000万元。

“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其实很重要,如果真正利用好、保护好,不仅能创造很好的景观价值,而且投资也会比较少。”卓亮告诉记者,“同时,我们也享有相关的补贴。农业的土地整理有补贴,水利部门河道开挖也有补贴,比如我们在农田水利上投资了1000万元,昆山市可以补贴500万元,还包括生态补偿机制对水稻田进行每亩800元的补贴,对湿地的补贴是每亩150元。马上,中央财政还要给予我们300万元的补贴,主要是对我们科研宣教和湿地恢复工作的奖励。”

除了补贴,天福湿地公园本身是水稻田湿地,也为他们带来了一定的收益。1.2万亩的区域内有7000亩~8000亩的水稻田,按每亩土地可以收获1200斤水稻来计算,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如果将来利用有机农业让湿地公园里产出的水稻进入市场,水稻的价值还将有大幅度提升。同时,湿地公园保留了近300栋民居,很多企业或者经营者都想来租住这些民房,每栋民房的租金大概是每年3万元~5万元,仅民房租金这一项,就可以收入1000万元,完全可以补贴公园管理处运营的成本。

“不考虑生态旅游,光靠水稻田和民居的租金,我们就可以维持正常的运营。”卓亮说:“我们需要考虑长远,经济效益是一方面,更多考虑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我们希望更多地体现在生态农业上。”

科研监测指导修复生物种群逐年增多

在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的二楼有个标本室,里面许多铁皮柜,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标本,这些植物标本都是在天福湿地公园里发现的植物,保守估计大约有470种植物。

据卓亮介绍说:“目前,我们对整个区域的各项环境要素都进行全面监测,比如水、土壤、病虫害、野生动植物、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资料都在收集整理。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相当于一个数据库,把所有信息都放入数据库中,通过数据的不断累积,可以形成对比,进行研究。”

卓亮本身也参与科研监测工作,从2006年桥苑公园建设之前,这样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我开始对斑嘴鸭种群进行定期监测,2006年在桥苑公园还没有建设的时候,斑嘴鸭已经开始在天福越冬了;2006年~2009年,3年建设期间,斑嘴鸭种群消失了;2009年,桥苑公园建设好后,那年冬天,我发现斑嘴鸭又回来了,大概有35只;2010年,发现斑嘴鸭的数量增多了,从35只增加到了50多只;此后每一年,数量都有所增加,一直到2014年冬天,统计下来斑嘴鸭的数量达到了100多只。”

“通过监测说明,生态环境可以满足斑嘴鸭的生活。同时,监测中发现,来这里越冬的不仅有斑嘴鸭,还有绿翅鸭、绿头鸭。雁鸭类的种群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多。通过5年~10年的监测数据积累,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卓亮解释道。

在科研监测的基础上,保护湿地公园内的物种也十分重要。公园的生态宣教专员汤亚平告诉记者,去年9月,他和同事陈曦在树林中寻找捕鸟网,在靠近沿沪大道东侧的树林中意外发现了新的捕鸟网,并发现有一只东方角鸮缠挂在上面,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缠在东方角鸮身上的鸟网去除,带回公园管理处做进一步观察,在确定东方角鸮并无外伤后返回原地将其释放。

为做好整个区域的生态保护工作,2014年4月,公园管理处成立了综合执法队。目前综合执法队共有24人,一天3班,每班8人,对整个天福湿地公园进行24小时监控。

综合执法队刚开始工作时,每月每个班的工作人员都能发现10张捕鸟网和10块以上用来电鱼的电瓶。

“今年7月,综合执法队只有1个班没收了1张捕鸟网。这也说明,通过我们的工作,老百姓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卓亮告诉记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